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时间:2025-11-02 18:50:46 来源:扶牆摸壁網 作者:屯門區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中國發現生活在1.61億年前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時電子報(江飛宇):恐龍外表長什麽模樣?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牠們可能是鳥類的始祖,不一定會飛行但是身批羽毛,而且毛色鮮艷斑斕。最近科學家用表麵電子顯微鏡徹底分析一種出土自中國大陸的「彩虹龍」(Caihong juji),證實上頭有色素細胞化石,也就證明彩虹龍披著彩色羽毛。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恐龍是地球中生代時期的代表物種,最興盛的時期是1億年之前的侏羅紀(Jurassic)到6千5百萬年的白堊紀晚期(Cretaceous),牠們是一種爬行類動物,因此原本科學家是從蜥蜴的外型特點,來設想恐龍的外觀。然而很早就有學者認為恐龍的骨架型態非常類似鳥類,因此一直都有恐龍是鳥類祖先的學說,但是一直欠缺關鍵的羽毛證據。自上世紀90年到到2000年間,在中國大陸出土了一批有明顯羽毛痕跡的恐龍化石,使恐龍身披羽毛的說法有了堅實的證明,接著新的化石分析工具重新檢視化石之後,更是確認披羽恐龍的種類與數量相當的多,隻是以往忽視掉了。
接下來新的問題就是:恐龍的羽毛有沒有像鳥類那樣五顏六色?這個問題無法從出土的化石來判斷,因為化石是礦物質晶化的產物,所以化石的顏色是礦物的顏色,並不算數。
古生物學家最可能是彩色恐龍的「彩虹龍」為研究對象,彩虹龍是2014年於中國大陸河北出土的,身材不大,與鴨子差不多,這片化石保持的相當完好,剛出土的時候就發現它有很明顯的羽毛特徵(尤其是在頸部),令人聯想到許多現生鳥類前胸的色彩鮮艷羽毛,因此當時恐龍學家就推測,這些羽毛應該是有豐富的顏色,才有利於求偶。正因為如此,此種恐龍定名為彩虹龍。
德州大學傑克遜分校地球科學學院的研究員茱莉亞.克拉奇(Julia Clarke說): 「彩虹龍是最早被認為具有性擇特徵(求偶是重要生存競爭)的恐龍。」
鳥類羽毛具有色素細胞,才會呈現各種顏色,古生物學家推斷假如恐龍是鳥類祖先,那麽恐龍羽毛應該也具有色素細胞,因此研究人員以電子顯微鏡描這片化石,確定發現羽毛具有色素細胞的痕跡,而且當研究小組將這些色素細胞與現生的鳥類比較時,它們與蜂鳥的色素細胞體非常相似。
彩虹龍生存於1.61億年前的侏羅紀,牠的羽毛覆滿全身,而且羽毛具有不對稱特徵,這與現代鳥類相當一致,不過現代鳥類的不對稱羽毛出現在翅膀上,用於飛行控製,但是在彩虹龍身上,不對稱羽毛是在長長的尾巴上,這意味著早期的類鳥型恐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飛行風格。
相關報道:專家揭開1.6億年前彩虹龍化石秘密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京青年報(文/記者 郭琳琳 供圖/胡東宇):擁有黑褐色豐澤的羽毛,頭部呈現紅、綠、藍等多種色彩,展開的翅膀上反射著彩虹的光彩,這個鳥類形狀的恐龍就是巨脊彩虹龍的複原圖。2014年,一塊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被發現於河北省青龍縣,在隨後的幾年裏,沈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胡東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牽頭對化石進行了研究,並最終將其命名為巨脊彩虹龍。1月15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胡東宇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巨脊彩虹龍發現的最大意義在於,發現了和鳥類用來飛行的羽毛具有相似特征的不對稱飛羽。
幾年前發現帶羽毛恐龍化石
2014年,長期從事脊椎動物學、特別是鳥類進化、鳥類生態的胡東宇教授收到了一件特殊的化石。河北青龍縣當地居民發現了一塊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後,將其送到了胡東宇那裏。
胡東宇看後覺得這塊化石標本非常難得,因為和其他化石相比,“這個標本保存得已經相當完整了,在我們學界看來,也可以說保存得很精美”。
2009年,胡東宇帶領課題組首次報道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在遼寧的新發現,該成果發表於2009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和此前發現的近鳥龍相比,這塊化石同樣具有保存較好的羽毛,此外,經過團隊對標本上羽毛的觀察研究,還發現了許多此前近鳥龍沒有發現的特征。
胡東宇向北青報記者介紹,和近鳥龍相比,新發現的化石標本頭部顯得更扁一些,前肢骨骼部分和尾部要短一些,但是羽毛更長。“大類還是近鳥龍類,但是相比較的話,新發現的化石部分特征比近鳥龍原始,另一部分特征比近鳥龍進步。”
在隨後的幾年裏,胡東宇團隊對這塊化石在形態特征和羽毛顏色方麵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適合飛行的特征等。
化石因具有色素體被命名為“彩虹龍”
據胡東宇介紹,這塊化石是世界發現最早的帶羽毛恐龍之一,也是中國特有。1月16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將這塊化石標本發上了微博,立刻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就在前一天的1月15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關於這塊化石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由中國、美國、比利時科學家組成。研究者根據標本的特點,即在其中發現了和蜂鳥色素體相似的色素體,推測標本具有鮮豔的顏色,因此研究團隊決定將其命名為“巨脊彩虹龍”。
胡東宇對北青報記者介紹,決定羽毛顏色的因素有很多,一個重要因素是色素體,但要完全複原當時的顏色則有些困難。“根據保存在羽毛化石中的色素體痕跡形狀,對照現生鳥類的羽毛顏色能大致推測出它的基本顏色,但因為羽毛顏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所以絕對複原是不可能的。”
在胡東宇發來的化石標本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彩虹龍的骨骼上均分布著豐滿的羽毛。而在複原圖上,彩虹龍被賦予了鮮豔的色彩。彩虹龍總體呈現黑褐色,頸部的羽毛則非常多彩,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等顏色相間分布,展開的羽翼上反射著彩虹的光芒。
1.6億年前恐龍已具備飛行能力
胡東宇教授向北青報記者介紹,彩虹龍化石標本的發現,最重大的意義還在於在標本尾部發現了不對稱的飛羽,而不對稱的飛羽和鳥類飛行之間存在緊密聯係。
在彩虹龍發現之前,發現最早具有不對稱羽毛的是始祖鳥,存在於距今1.45億年前,彩虹龍則在約1.6億年前出現,可以說將不對稱飛羽的發現提早了1500多萬年。
胡東宇介紹,“此前發現的近鳥龍沒有看到有不對稱飛羽,而彩虹龍則有,說明當時恐龍已經具有了飛行的屬性和能力。除了不對稱飛羽外,尾扇的排列也和現代鳥類相似。”
在彩虹龍化石上還發現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小翼羽,即在鳥類拇指上生著的一簇小羽片,胡東宇稱這個小翼羽和鳥類慢速飛行和著地有直接關係。
胡東宇對北青報記者稱,目前基本公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過來的,而彩虹龍化石標本的發現則在飛行演化上提供了更多的證據,“此前發現近鳥龍,後來又發現了彩虹龍,飛行特征均不一樣,也說明了向飛行演化的恐龍不止一種,而是多種同時出現,我們也認為這些發現在學界研究價值還是非常大的。”
相關報道:我國發現迄今最早帶不對稱飛羽的彩虹色恐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劉勇):我國科學家發現一個和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恐龍新屬種——巨脊彩虹龍。該發現為複原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多個重要信息,首次證實了對於飛行起源至關重要的不對稱飛羽毛在大約1.6億年前已經出現,且首先出現在尾部,而不像現代鳥類那樣在尾巴和翅膀上。巨脊彩虹龍與此前報道的赫氏近鳥龍同屬近鳥龍類,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長羽毛恐龍,為羽毛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此次發現的巨脊彩虹龍也是已知最早擁有彩虹色羽毛的恐龍。1月15日,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沈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研究團隊的這項科研成果。
巨脊彩虹龍標本保存在兩塊對開的石板上,近乎完整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有羽毛印痕。科學家研究發現,與之前發現的近鳥龍一樣,巨脊彩虹龍的前、後肢上也都附有長長的飛羽。但與之前發現不同,巨脊彩虹龍前肢骨骼,比已知近鳥龍其他類群的相對短,而前肢附著的飛羽卻明顯長。這說明巨脊彩虹龍采用了與近鳥龍其他類群不同的方式來增加翼麵的麵積。
比德國始祖鳥的尾巴還要大的巨脊彩虹龍芭蕉葉狀尾扇引人注目。芭蕉葉狀尾扇由許多大型飛羽沿尾骨兩側對稱排列組成,而在同時代近鳥龍中從未被發現。此外,在巨脊彩虹龍保存完好的尾羽上還發現了羽小枝,首次證實了中晚侏羅世帶羽毛恐龍的飛羽已經出現與現生鳥類相同的結構。同時,在彩虹龍拇指上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小翼羽。這表明在1.6億年前的近鳥龍類中,與飛行有關的羽毛演化已經發生。
據胡東宇介紹,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巨脊彩虹龍尾羽羽軸兩側的羽片不對稱——位於尾扇外側的羽片窄,位於尾扇內側的羽片寬。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具有不對稱飛羽的動物。一般認為不對稱飛羽的出現和飛行起源相關,此前最早的化石記錄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巨脊彩虹龍的發現把不對稱飛羽的出現時間提早了至少1000萬年。研究發現,從尾前部向後部,巨脊彩虹龍尾羽的不對稱性逐漸減弱,這種轉化趨勢也與現生飛行鳥類相一致,表明彩虹龍的大尾扇很可能在其“四翼”飛行中發揮著作用。同時,研究發現,與後部不同,巨脊彩虹龍前肢上的飛羽卻幾乎對稱,與現代鳥類完全不同。這一發現顯示,不對稱的飛羽可能是先從尾巴上演化出現,後來才出現在前肢上,說明尾巴對於飛行起源至關重要。
科學家對羽毛研究發現,巨脊彩虹龍頭頸部、胸部以及尾基部等處的羽毛中,存在從未被報道過的一種扁餅狀的色素體,與現生鳥類蜂鳥的彩虹顏色羽毛色素體相似。因此推斷彩虹龍很可能有鮮豔的羽色。這些多樣化色素體的發現意味著,在羽毛發生、演化的早期,決定羽毛顏色的色素體有一個快速的多樣性分化,而且達到或接近現在鳥類羽毛水平。
相關報道: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參考消息網:英媒稱,在彩虹的另一端並沒有一個金壇子,而是一個色彩絢爛的恐龍。科研人員15日宣布發現了一種烏鴉大小、像鳥一樣的恐龍,它有色彩豔麗的羽毛,生活在1.61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的中國東北,科研人員將它命名為“彩虹”。
據路透社1月15日報道,這一保存完好、幾乎完整的化石在河北省出土,其微觀結構表明它有絢爛的羽毛,尤其是在頭部、頸部和胸部,這些顏色在光亮處閃耀變化,就像蜂鳥一樣。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曆史博物館的進化生物學家查德·伊萊亞森是這個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他說這一發現“表明侏羅紀時代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色彩更豐富。”
科研人員使用高倍率的顯微鏡觀測到羽毛內有細胞器的殘餘物,這被稱作黑素體,用於染色,它們的形狀決定了顏色。
報道稱,“彩虹”的羽毛有薄餅狀的黑素體,類似有著彩虹色羽毛的蜂鳥。這種恐龍的身體大部分是暗色羽毛,但是它的頭部和頸部被絲帶般的彩虹羽毛覆蓋,雖然它有許多鳥類特征,但研究人員懷疑它是否可以真正在空中飛行。它的羽毛可以用來吸引異性並保暖隔熱。
“彩虹”是一種兩足食肉動物,有著類似迅猛龍的頭蓋骨和尖利牙齒,也許捕捉小型的哺乳動物和蜥蜴為食,它的眼睛上有鳥冠,看起來像骨骼組成的眉毛。
報道表示,許多恐龍有羽毛,鳥類就是由接近侏羅紀時代末期帶羽毛的小型恐龍進化而來的。“彩虹”有絨毛和像羽毛筆般的大羽毛,這是人們已知最早的羽毛不對稱的生物,鳥類利用這種特征在飛行時掌握方向,“彩虹”的這些羽毛在其尾部,表明尾部羽毛而不是翼部羽毛首先用於空中飛行。
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邢旭說:“這種恐龍與始祖鳥等一些早期鳥類是非常相似的。”始祖鳥是人們已知的第一種鳥類,生活在1.5億年前。“它的前肢像翅膀一樣,說實話,我不確定羽毛有什麽功能,我認為不能完全排除它飛向天空的可能性。”
當被問起人們看到“彩虹”會有什麽反應時,得克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朱麗葉·克拉克說:“‘哇喔!’而且如果他們像我一樣,有可能想養一隻作為寵物,但是對兒童來說不合適。”
這種恐龍的科研全名叫“彩虹巨脊”,意思是“有巨大羽冠的彩虹”。

(责任编辑:濮陽市)